偏远海岛的偏远教育蝶变

来源:发表时间:2025-08-04 22:55:53

偏远海岛的偏远教育蝶变,3000多名学子拥有“家门口好学校”_南方+_南方plus

下午时分的湛江市硇洲岛,最热闹的家门地方就是学校。全岛3000多名中小学生在教职工和护学岗民警的口好组织下,井然有序地踏上放学路。学校

“这么多孩子在硇洲读书,偏远5年前想都不敢想。海岛”硇洲小学校长余东感慨道。育蝶拥

硇洲岛四面环海,变多出入岛全靠轮渡,名学到市区至少1.5个小时路程。家门大海阻隔,口好制约硇洲教育发展。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,家长们宁愿租房、陪读,也要把孩子送出岛。2019年,占地50亩的硇洲中学只有700多名学生。

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,2020年-2023年,湛江市经济开发区投入超2700万元提升硇洲学校硬软件建设,优化师资队伍,教学质量稳步提高。现在,硇洲中学在校生数量较2019年翻了一番,近200名学生回流到硇洲小学,还有学生从珠三角学校转回硇洲就读。

海岛学子回流之后,如何更好回应民生期许,打造更高质量的教育供给?“百千万工程”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上,海岛教育该如何“向前一步”,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?

社会力量强助力  校园硬件大升级

佳木繁荫,芳草环绕,孔子像、“三牛”精神石雕矗立其中,校园荒地变身“小花园”。6月18日,在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曾声海、湛江市政协副主席孙省利等见证下,由省侨联兼职副主席罗定捐建的系列校园文化景观“侨兴苑”在硇洲小学孟岗、红卫、南港校区揭幕。

“侨兴苑的落成,不仅有力提升了校园环境,更是给学生种下一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,沁润师生心灵。”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曾声海说道。

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曾声海

社会力量动员,是“百千万工程”深入实施的五大行动之一。在教育系统、地方政协、群团组织大力发动下,侨界、工商界、慈善组织纷至沓来,全方位助力硇洲岛教育发展。

罗定正是助力硇洲岛教育的代表之一。连同本次捐建侨兴苑的220万元在内,近三年来,由他捐向硇洲各中小学的款项、实物总计超过550万元。如连续10年出资奖教奖学;捐建户外高杆灯,让“打着手电下晚自习”成为过去式;建成“四大人”像(四位硇洲籍水师将领),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等。“罗定发扬了华侨捐资兴学的传统,他的教育公益事业温暖而灿烂。”见证捐建揭幕后,暨南大学校董梁仲景这样说道。

因为教育公益事业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,罗定两次获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,他对记者说:“过去十多年,我们对乡村学校的捐赠从未间断。现在,文化振兴摆上更为突出的位置,我们要以更大的责任感,为乡村教育做力所能及的贡献。这件事,以前做,现在做,以后我还会继续做。”

多年来,罗定捐资为海岛师生设立奖教奖学金。

发动社会力量,让海岛学生也用上好设备。广东省陈国光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了40台新款台式电脑,总价达20余万元。如今,硇洲小学孟岗校区的机房,四周墙体粉刷一新,LED灯把教室照得分外明亮,新电脑整齐排布,为海岛学子打开一扇“智能之窗”。

“我做公益捐赠已经很多年了,之前多数时候把精力放在大城市。”陈国光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人、企业家陈国光对记者说,“近年来,全社会关注乡村教育蔚然成风,我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更需要帮助的农村地区。”

内强管理外引资源  补齐海岛师资短板

硬件改善,软件也要跟上。硇洲小学校长余东直言,硇洲最需要的是好老师。“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有待优化,不仅各学科教师需要补充,信息技术、艺术等专业师资也有短缺。”对于德育工作,余东也有担忧——海岛留守儿童多、离异家庭儿童多,容易造成心理敏感、性格孤僻、情绪波动大等问题。

破局,重点在管理,关键在教师,抓手在技术。硇洲小学实施“全镇一体化”管理,紧盯分散教学点,组建集体备课团队;强化教师培养,每年安排30余人次参加培训;以“互联网+城乡教育一体化”为切入点,依托“网络联校”平台,开展“专递课堂”,解决因师资缺乏无法开课的难题。

随着广州市-湛江市教育帮扶协作暨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工作深入推进,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导入硇洲。

6月19日,广州天河支教名师团送教下乡活动走进硇洲小学,为硇洲小学师生带来8节示范课,覆盖数学、语文、英语、音乐、体育等多学科。

执教五年级英语,张振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,在真实情境中掌握核心句式。郑鑫发老师把“平摊餐费”生活场景搬进课堂,把四年级学生不易掌握的除法技巧融入具体情景。体育老师孙海霞巧妙地将动作分解训练与趣味竞赛结合,孟晓艳老师聚焦答题框架为学生带来语文复习课……支教老师充分考虑海岛教育实际情况,精心设计教学方案,将问题驱动、分层指导等教学策略融入示范教学当中,力求把新理念、新方法“种”进硇洲校园。硇洲小学副校长梁世钊说:“通过开展‘示范课展示+评课议课+总结提升’,搭建跨区域教学交流平台,硇洲小学老师们近距离感受了优质课堂的魅力,将为学校教研注入新活力。”

支教老师在设备齐全的网络联校课室授课。

“坚守海岛,殊为不易,硇洲教师对教育的执着感人至深。”广州市天河区雷州支教组副组长郑鑫发老师说。

老师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。近些年,硇洲小学荣获“广东省绿色学校”“湛江市文明校园”等称号,期末考试成绩从全区倒数第一不断上升,个别科目成绩在全区四个中心小学中位居第二。近5年,共计160名教师获国家、省、市、区级荣誉。前不久举办的2025年粤港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上,硇洲小学选手力克省内一众传统强校,摘得图形化编程小学组一等奖。

成绩有目共睹,硇洲小学教务处主任林春婉介绍,绝大多数回流的学龄儿童,都想入读硇洲小学,学位供不应求。

岛内技术人才短缺  各方呼吁复办高中

百香果植株爬满门字架,茂密枝叶掩映累累硕果。火龙果遍布田间地头,骄阳和补光灯催促它们日夜生长。村道转角处,荔枝挂果,龙眼开花……走进硇洲淡水社区,一派丰收景象令人欣喜。

但淡水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玉兰另有隐忧,她最大的“心病”就是缺人才。“这么大这么甜的百香果,一斤才3块钱。”王玉兰表示,淡水专业人才少、力量分散,未能形成合作社等平台,农产品销售不及岛外火热。

紧跟产业振兴步伐、务实管用的技能人才从何而来?不少硇洲教育工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复办高中。硇洲中学校长陈华春介绍,该校曾是涵盖初中、普通高中、职业高中教育的完全中学,但由于生源流失,高中教育难以为继,现已停办。“从一开始我们办职业高中,就是跟着岛上产业需求走的。”陈华春说,“硇洲是水产大岛、渔业大港,有3000多条渔船,我们就开设轮机专业。一开始,电脑在硇洲不普及,我们就办计算机班。海岛缺什么人才,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。”

现在,硇洲大力推动农文旅发展,民宿、餐饮兴起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和开拓海洋牧场的步伐双双加快。硇洲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,让陈华春有了许多新想法。“如果能复办高中,可以开设旅游管理、深远海养殖、电子商务等专业,紧紧跟随硇洲产业振兴的步子。”

补齐高中教育,更是为了海岛学生的成长。

谭廷志曾任湛江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局长,当过多年中学校长。他向记者介绍,海岛教育有“初三现象”——一到初三下学期,自知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无心向学,部分计划去打工。“我把他们集中一起做思想工作,劝他们参加中考。即使是去职高,起码学到一门技术。”谭廷志说,“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普高,在硇洲兴办综合高中,学生就能多一个选择、多一条出路。”

陈华春也认为,对于海岛学子而言,学一门技术是更好的出路。“以过去硇洲中学曾开设的轮机专业为例,学生可以到船上当轮机手。如果升入大专进修,还有机会当大副、二副。手握一门技术,比打工强太多了。”

作为广东省、湛江市政协委员,罗定经过深入调研,将复办高中写入提案,并在2025年湛江两会提出,获得一定好反响。“如果不出岛就能读高中,对于硇洲居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,”罗定对记者说,“居民教育支出能少一大块,孩子也能就近得到更好的照顾,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学生,都减少了后顾之忧。”

不过陈华春坦承:“复办之事还需充分论证。眼下最重要的事,就是以优质办学成效赢得群众口碑,树立海岛教育品牌。”

采写:实习生 翟宇钊  记者 陈振兴

来源:南方农村报

版权声明: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
编辑 陈振兴

相关栏目:综合